1926年镜头中的辽宁丹东木材出口十分发
前言
本文所选9幅照片全部来自于《亚细亚大观》中的辽宁丹东市,拍摄时间为年12月的深冬时节,记录了近年前作为边境城镇的画面。
丹东封面目录本文主要通过生活在国境线两端的居民,鸭绿江丹东段风光,以及百年前的重要出口港三个部分对本文进行深度说明。
为了使这些原本黑白色的照片更加形象生动,本片文章对所有旧照全部进行重新上色,还原其本身应有的样子。
年的安东镇
当时丹东的官方名称还是安东,如果我们将时间再向前推年,因为受到清朝关外政策的影响,这里依然保持着从未被开发过的原始样貌。同治三年(年)的奉天省详图中可以证实这一点。
年前鸭绿江左岸只有标注着始建于金代的九连城,丹东此时的历史还未开始。也就是在地图所绘制的同治年间,随着清朝势力逐渐衰微,关外政策的影响力远不如从前,鸭绿江出海口附近开始有了变化。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一批从附近的景胜以及鸭绿江上游的部落居民来到此处定居,成为了丹东地区最早的居民。但因为清朝的管理和政策已经很难触及此处,一直到日俄战争之前,这里都是法外之地,盗匪抢劫之事随处可见。
进入20世纪后,随着日俄战争的结束,再加上中朝边境铁路(时称鲜满纵贯铁路)的修建完成,安东一跃成,为重要的边境口岸,单单
年全年的出口总额就已经超过1亿元(年日元货币计算),当时安东县城总人口也已经超过12万。
年民国地图中的安东地区及其周边
上世纪20年代的安东
一,国境线两端的居民
安东镇的旧街。因边境铁路的开通,安东镇逐渐变得繁华,年深冬斜阳照在的旧街上,两两三三的行人缓慢地向前走着,沿街的店铺售卖着各类食物。两名身着朝鲜族服饰的路人或用头顶,或背着货物,准备在眼前的“同聚成”饭店落脚歇息。
安东旧街
鸭绿江另外一侧的义州街景。有着平缓斜坡的稻草屋屋檐,到了冬天被积雪压得愈加低沉。下面走着一众行人,大家都身着朝鲜族传统服饰,而与他们一江之隔的安东百姓则都穿着藏青或纯黑的衣裳。
年镜头下的两岸虽然在地域上只有一江之隔,但不同文化背景之下,造就了两地百姓在传统服饰与生活习惯上的明显差异。
年地图中的安东与义州地区图二,鸭绿江安东段
统军亭远望鸭绿江。这里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都是重要战场,站在山丘上,年一个阴沉冬日里的鸭绿江风光一览无余。视角再向远眺望,对岸的九连城与更远端的五龙山出现在画面中。
鸭绿江的入海处。龙岩浦位于鸭绿江入海口朝鲜一侧,站在这里的小土丘上,泛白的江水被墨色的陆地隔开。这里的海潮可以最远影响到上游的义州地区。每到朝满之时,江口的陆地会被海水淹没,届时龙岩浦山丘上远眺的景致更为壮观。
此外这里每到潮满,千吨以上的船只亦可通过。画面中停靠在江边的货船就在等候着水涨之时。
年龙岩浦一带位于安东的西南郊外,一条支流名为六道沟。这里每当盛夏之际,各类的树木花草长满河道沿岸,景色秀丽。转而来到深冬时节,一艘小船正在等待着涨潮,船身后的萧瑟之景一览无余。
画面远端所出现的山峰并没有确切的名字,只知道在其背后市安东县的水源地,以及一支日方的守备营队把守在那里。
三,发达的港口贸易
大批堆积在安东附近的木筏。在鸭绿江的上游地带有着大片的原始森林,工人将其砍伐,再经过融冰之后绑成木筏,沿着江水漂流到安东地区进行集结保存,等到次年夏秋之际再将这些木材统一运往鸭绿江港口,进而运往更远的地方去。
资料中记载到,这些以落叶松为主的木材每当夏秋之际运输繁忙之际,鸭绿江河道常常因此而阻塞,场面十分壮观。
鸭绿江上正在做渡船的师傅们。从鸭绿江上流漂流而下的木筏需要引导才能顺利抵达目的地安东,独木舟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起到导航的作用。
抵达目的地后这些独木舟的使命并没有结束,潮落是两地居民可以直接通过河岸,水涨时这些师傅就会把一只只独木舟通过绳索连在一起,制作成简陋的渡船。这也是只有当年的鸭绿江畔才会拥有的画面吧。
鸭绿江口水天一色,无数支帆船行驶在入海口处。无数的木材编排成竹筏,送到离离江口并不遥远的多狮岛。那里聚集了大量的现代汽船,木材在港口统一整合,最终运送到天津或者大连地区,销往全国各地。
年安东至大连海运线路结语
时光易转,岁月流逝。百年前安东地区那些熟悉的生活场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悄然发生了改变,有些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有在这些曾经的旧照中,才能慢慢地寻回当初的记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