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古代皇帝大部分喜欢定都在北方,而
文/淳于不言
众所周知,中华上下五千年,先有三皇五帝开疆辟土传播文明,后有始皇嬴政建立“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君主专制社会。纵观历朝历代,他们的都城基本都是建立在北方的。除大理国建都云南大理,南宋建都杭州以外,像十六朝古都洛阳,十朝古都西安,七朝古都开封、安阳,六朝古都北京等等,这些都城所建立地顿皆在北方。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皇帝大部分喜欢定都北方呢?其中原因,有以下几点:
龙脉一、风水学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各种奇门遁甲之奇技,以及那些“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周易奇术。无论是嫁娶丧事,还是搬家迁户,这其间人们都很重视风水,风水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后续所发生的所有事情,平民百姓皆如此看重风水,更何况是关乎一国之国运的定都大事,一定是会选择一个风水宝地,以此来佑国运昌盛绵延,国家千秋万代代代传承。我国的地形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此,自然北方成了诸多君王选择定都的龙脉之地。
那么,何为龙脉?如何选择龙脉?龙脉就是山脉,山脉的走向起伏变化以及在形态上与龙亦有些相似。《地理大成·山法全书》有记载:“龙者何?山之脉也……土乃龙之肉,石乃龙之骨,草乃龙之毛”,一花一树,一草一木,皆为龙之貌。不仅如此,龙脉的形与势个中区别也是挺大的,“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形之祟,形是势之枳……势为来龙,若马之驰,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强,异而专,行而顺;形要厚实、枳积、藏气”。中国古代大都城选址一般为:“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古代皇帝选址先找寻山脉起源处,中国的龙脉源于西北的昆仑山,诗仙李白有诗赞曰:“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它向东南延伸出三条龙脉,北从阴山渡海而止,中由珉山至秦山入海,南由云贵至江浙入海。远古三皇五帝至商汤夏周时,君王选的都城所在是文明发源地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秦咸阳、汉丰县、西晋河内、隋弘农、唐长安陇西、宋开封洛阳、元内蒙、明凤阳北京,清朝到至今都城皆在北京,纵观这几十个朝代,绝大部分朝代的都城都在北方。可见,易学风水对皇帝定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古代南方二、经济方面
经济上来说,古代的南方是蛮荒之地,经济极其不发达,白居易被贬至浔阳(今九江),在其诗《琵琶行》中写道:“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宋代苏轼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今广东)、詹州(今海南),如若南方富庶,许多文人士官自然不会被贬来南方。古时的北方相对于南方来讲,要富庶得许多,就如地处中原的河南,开封、安阳、洛阳和濮阳都被当作过一国之都。古代的人们都是以农业为主,北方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说是当时中国经济的中心也是属实,而南方土地贫瘠,人口稀少,是为荒芜。到宋时,由于“衣冠南渡”,南方的经济有了舒缓发展,元、清为蒙古人和满人掌权,这些少数民族不喜欢南方的温热潮湿,又把都城建立在北方。
北方游牧民族三、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上来说南方开发时间较晚,到了南宋时期,百姓受不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常年侵犯,皇帝也想让百姓结束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于是带着百姓南渡至杭州,这时的南方才慢慢开始稳步发展,各方面都有了极大的飞跃。在此之前,有官员犯了政治上的错误,他们皆会被流放到被称之为蛮荒之地的南方地区。然后在国防问题上,假使定都在南方的话,中国历朝历代(元朝除外)都会被强蛮的北方游牧民族侵犯边境,如果游牧民族赢了,他们会要求中国皇帝割地求和或每年定期纳贡品过去,即使是中国皇帝取得战争的胜利,中方也会因为战争损失大量的人力财力,这也得不偿失,所以将都城建立在北方是必然的,这样可以加强北方的防御,以壮大国力。
四、地域优势
中国的西部、北部地势较高,多山川高原,而东部、南部地势较低,多为丘陵平地,北方在作战时,很明显是易守难攻,在战争频发的古代,君主都希望有一个较好打仗的地势。北方的地形特点,使他们在战争来临时不至于惊慌失措,极大的满足了一个国家的作战需求。北方的防御系统也很强大,历经千年风霜、绵延万里的长城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它东起鸭绿江,过辽宁、北京、山西、甘肃等省份,西至嘉峪关,还有山海关、雁门关、紫荆关、娘子关、居庸关、函谷关和玉门关等重重关卡,佑护着中华千百年。
长安都城五、结语
自公元前年始皇嬴政称帝至年溥仪退位,我国经历了四百多位皇帝。秦始皇为陕西人,王莽河北人,刘秀湖北枣阳人,北魏太祖黑龙江人,北周皇帝内蒙人,隋朝文帝陕西华阴人,唐高祖甘肃人,宋太祖洛阳人,元朝建立者来自北方的内蒙,清朝努尔哈赤是辽宁人。帝王大多是北方人,开国以后自然优先考虑的是在北方定都。
北方有着中国的“龙脉”,北方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那边开发早与南方,政治、经济、文化都要优于南方,北方自古多才俊,人才济济。所以,中国古代皇帝大部分喜欢定都在北方。
参考文献:
叶九升-地理大成山法全书
白居易-《琵琶行》
李军-《中国龙脉》
李伟国-《宋代财政和文献考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