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英雄儿女中的王芳一样,战场上的文
“不愧是老文艺兵,养老院为有这样的 老战士而骄傲!”11月19日,红船编辑部来到北京丰台区某养老院,拜访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文艺女兵,刚到养老院,工作人员就开始对红船编辑部夸赞起来老兵冯时皎。
冯时皎很开朗,也很活跃,虽然已87岁,但兴致来了会给大家唱那些印在她心里的歌。面对面而坐,提起巾帼岁月,冯时皎的话匣子很快打开了。
老兵档案
姓名:冯时皎
出生年月:年6月4日
籍贯:湖南衡阳
抗美援朝部队编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八师文工队
现住址:北京市丰台区
出生茶王家,
在家人的呵护下成长
年轻时的冯时皎(冯时皎之女供图)
年6月4日冯时皎出生在湖南,兄弟姐妹七个,冯时皎排行第二,上边有个大哥冯时捷。父亲叫冯绍裘,是位红茶专家。在冯时皎六岁左右,她和哥哥被父亲送到了外祖母家生活,而父亲和母亲带着不满周岁的妹妹又辗转到外省的茶山去了。年仅六岁的冯时皎并不知道,在她4岁那年,抗日战争已经打响。冯时皎的父亲冯绍裘年3月由安徽祁门转到云南凤庆开始筹建顺宁实验茶厂,当年试制滇红十六吨多,经香港转销伦敦,优异的产品品质引起了国际茶叶市场的震动。
冯时皎的童年是在外祖母家度过的,外祖母家在湖南省安化县东平镇上,平日里冯时皎和哥哥一起去上寄宿学校,一个学期回家一次,每次回去外祖母都会给她们做玉米粑粑吃,那玉米粑粑的香甜味,至今让冯时皎想起来,依然情不自禁的吞了吞口水。
在学校有大哥照顾,在家有外祖母照顾,童年的她有吃有穿,丝毫不知道抗日战争的残酷。当年的她只知道远远地看到天上有飞机在空中飞过,哥哥就带着她躲起来,告诉她,这是日本人的飞机,会扔炸弹的。
在外祖母家生活到高小毕业,父亲回来了,把他们一家人都带到了长沙生活,冯时皎也转学到长沙的枫林中学,一直到长沙解放。虽然生活在战争的年代,但是冯时皎对抗日战争的印象只有远远地看到长沙城的上空经常飞过日军的飞机,战争,仿佛真的离她很遥远,她更不知道在抗日期间,她的父亲冯绍裘创制的滇江名茶,开创了我国“滇红”的历史。
弃笔从戎,
冰天雪地里学歌舞
年9月9日,冯时皎弃笔从戎。那天,她和往常一样收拾好自己的行李,因为读的是寄宿学校,家人也没有在意。没想到这一走,就是6年。她来到湖南军政大学报名参军,被分配到20中队8班,开始了新兵训练的生活。和以往学校不一样的是,学习政治课,学习使用38枪,身为女儿身的她,一样要训练夜行军,在衡山地带,晚上扛着大米从商铺扛回部队,虽然从小娇生惯养,但她没有掉过一次眼泪,没有掉过一次队。至今,提起那时的训练,冯时皎依然是满脸的自豪。
年5月,新兵训练了8个月后,冯时皎被分配到东北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八师文工队一分队二班。
冯时皎所在分队搞戏剧表演和舞蹈,可她从小没有接触过文艺。为了培养她们,队领导安排冯时皎及几位战友,去炮五师文工队学习中国腰鼓。她每天用嘴打着节奏: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把队形和位置用笔画下来手舞足蹈,由于刻苦练习,仅用了一个星期,她们就学完了所有的动作,大家也累的腿都抬不起来,连床都上不去了。
第二年冯时皎又被派往哈尔滨特种兵政治部文工团,学习摩尔达维亚舞、白俄罗斯舞、苏联红军舞等多个舞蹈,还学了一套芭蕾舞的基本动作。回队后,冯时皎当小教员教大家一起练习,在部队演出时很受首长和战士们的欢迎。当时,炮兵第八师文工队有一位搞美术的教员,他为几个苏联舞蹈设计的服装精致漂亮,加之冯时皎与战友表演的苏联红军战士舞的动作新颖、彪悍、风趣,受到指战员们的喜爱。
小防空洞,
冯时皎夜幕中变身“熊瞎子”
年,炮八师文工队随 批入朝,对于这些新兵来说,这是极大的考验。刚过鸭绿江大桥,傍晚天还没黑,她们的车队就遇上了敌机的轰炸,指导员一声令下:“全体下车到山坡下隐蔽!”可有几个队员下车后又回过头高举双手,高喊着:“我的琴,我的鼓!我的乐器!”后来队长着急了:“你们要命还是要琴?赶快隐蔽!”敌机在她们头上盘旋轰炸,情况特别危急,但文工队的队员还是不肯离开,他们说:“乐器就是我们的武器,我们要与乐器同在!”这时一架敌机俯冲扫射,打中了另一辆装有文工队供给的车,燃起了大火。后来文工队到了朝鲜只得吃兄弟部队的援助给养。
到朝鲜后,没有营房,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就和男同志一起和泥、打土坯,自己动手盖干打垒;没有床,就铺上草垫睡在地上,班长睡在最外面为大家挡风。
冯时皎(右一)在朝鲜与老乡合影(冯时皎之女供图)
入朝 天,班长宫兆秋就对大家说:“朝鲜的山林里有很多熊瞎子,大家晚上不要独自行动。”因此,“熊瞎子”成了这帮小姑娘们心中的一种恐惧。
文工队住的是小防空洞,根本直不起腰,如果想上厕所只能从一个又一个战友身上爬过去。某天半夜,冯时皎方便完回来时,爬到其中一个战友身上,这个战友突然大喊:“唉呀熊瞎子来了!熊瞎子来了!救命啊!”顿时,整个防空洞热闹了起来,加上晚上没有灯,冯时皎又黑又瘦小,夜幕中,还真的有些像“熊瞎子”。
这时,冯时皎不乐意了,对着战友说道:“吵什么啊?是我!”从那以后,冯时皎就有了“熊瞎子”这个外号。
文工队虽然是在后方,但依然是战场。一天,冯时皎正在为战友们演出,突然领导喊道:“飞机来了!飞机来了!”顿时,大家都开始忙活起来,首先赶紧把最显眼的红绸子收起来,然后各自寻找掩体。当大家都躲好之后,有个战友与冯时皎开玩笑,千万不要抬头看,眼睛会反光,容易被发现。从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小姑娘们都认为眼睛真的会“反光”,天上有飞机的时候千万不能抬头去看。
阵地慰问,
离家万里他国遇亲兄
年轻时的冯时皎(冯时皎之女供图)
入朝作战,文工队的同志们除了大型演出,还要下连队到前沿阵地进行慰问,鼓舞斗志。她们到连里、排里和班里,在战士中间体验生活,教战士们跳集体舞。
有一次,在老秃山阵地,官兵们详细讲述了六次攻打老秃山的经过。战士们的英勇顽强使几个编导同志受到了极大的感染和鼓舞,她们根据老秃山战役和亲身的体验创作了诗歌朗诵歌舞《炮兵战斗在老秃山》,诗词由文工队员李香亭组稿,音乐由郭林春编曲,舞蹈动作及编排由冯时皎负责。
这个节目演绎了从炮兵连队修筑阵地、盖掩体、再把大炮拉入阵地,调整炮位,到一炮手观测镜,二炮手拉开栓,三炮手填炮弹,只等指挥员一声令下:开炮!炮弹就飞出了炮膛,打到敌人阵地,遍地开花的很多情景。她们将战士们的操作动作牢牢记住,编成了舞蹈,形象地反映了炮兵作战的战斗场面,使部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节目参加了 文艺大汇演,获得了一等奖。还作为中国人民 回国慰问团的节目之一。
冯时皎在讲年轻的绿色岁月(朱优良摄)
更令冯时皎想不到的是,战场上还遇到了自己的亲哥哥。她很清楚的记得那天,她正在排练,有战友对着她喊:“冯时皎,有人找你!”冯时皎很好奇的问:“谁呀?”战友说:“你大哥找你。”冯时皎回了句:“吹牛!”当她抬起头时,果真看到了她的大哥冯时捷,立马冲着大哥跑了过去,还像小时候一样两只手搂着大哥的脖子,两个腿缠着大哥的腰,对大哥说:“你咋也来了?”大哥对她说:“我们战友说,你叫冯时捷,炮八师文工队有个叫冯时皎的,跟你是什么关系啊?”“那是我妹妹呀!没想到还真的是你啊。”兄妹俩在朝鲜战场上戏剧性的相见,成为冯时皎终身难忘的回忆。
朝鲜相识,
跨越半个中国的爱恋
年朝鲜停战之后,冯时皎留在朝鲜帮助老乡建设、干农活。这个时候炮八师政治部有个干事孙义凯,被派到冯时皎的部队里,教他们学习写回忆录,冯时皎和孙义凯相识,并有了很多美好的回忆。随后,战友们陆陆续续回国,冯时皎复原被安排到武汉工作,孙义凯回了老家东北。
冯时皎与丈夫结婚照(冯时皎之女供图)
年春节,冯时皎家人催她相亲,这个时候,冯时皎想起了在抗美援朝时候的那个身影,便跑到丹东找到了孙义凯,两个人在丹东结了婚。冯时皎的工作也调动到沈阳,丈夫孙义凯在锦州学习。后来因为孙义凯生病,无法在前线工作,就转业调到了北京,两人也有了两个女儿。年,48岁的孙义凯去世,冯时皎和两个女儿相依为命。
冯时皎与丈夫合影(冯时皎之女供图)
如今,两个女孩一个成为公安部研究所的一名干部,另外一个,因为受到冯时皎的熏陶,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授,88岁的冯时皎也在养老院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与红船编辑部告别时,冯时皎唱起了她铭记在心的旋律,如果不是亲耳所闻,很难相信,这是一位88岁老人唱出的动听乐曲。
冯时皎在养老院唱歌(朱优良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