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志愿军老兵王泉弟代兄给母写信13年母终
参考消息网12月2日报道(文/白涌泉)
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儿子参加抗美援朝不幸牺牲于异国他乡。怕母亲承受不住兄长已故的消息,弟弟代兄给母亲写信13年,直至母亲去世,她仍不知儿子已牺牲。她总是问孙子:“为什么已经打完仗了,你伯伯却不回来?”
“我有时时刻刻上前方的动力”
王泉去世后的13年间,王泉的弟弟王勤勉一直代兄给母亲写信,骗着母亲相信“王泉一直还活着”。记者听闻这个故事后很惊讶,13年间再也没见过儿子,母亲为何相信儿子还活着?一个由信而起的故事就此展开……
年1月,当王泉第三次请求参加志愿军获批准的消息传来,他立即从家中归队,随即奔赴朝鲜。
王泉平日喜欢写作,在朝鲜战场上,他经常写一些反映部队战斗生活和中朝友谊的稿件,在《战士生活》等刊物上刊登,还一度被抽调到《战士生活》任主编。王泉牺牲前,还撰写了一篇《郑老大娘的来信》,报道朝鲜战地军民团结抗击敌人的故事。
这名朝鲜战场上的“战地记者”的主要任务是把战斗英雄的故事和部队战斗故事挖掘出来,鼓舞官兵士气。他组织人员冒着敌人疯狂的炮火,奔波于各个战场,收集整理素材,编写教育材料和战场歌曲,用鲜活的事迹教育鼓舞部队。
这个爱动笔的小伙子,不仅在战场上搞创作,更喜欢给家人写信。近日,王泉陕西的侄子王立本,给记者发来了当年王泉写给家里的信。
年,王泉在信中对正在等待他回家的家人说:“接到母亲来信,我立即向上级请假回家……但事情变化得太快了,我未等你将钱寄来,就要到抗日的前方去了。我想你们正等待我回家,突然听到我要到抗日的前方去,一定很难受的,一定很悲痛的。祖父大人,我劝你,我也劝全家的人,请你们不要难受、悲痛了,很早时候我就说过,我有时时刻刻上前方的动力……”
在王立本看来,由于家庭的影响,王泉笔耕不辍。“爷爷兄弟6人,全部上学读书。爷爷不仅要求他的孩子也要上学读书,还要求他们关心国家大事,更要常怀忧国忧民之心。”王立本说,在爷爷的影响下,伯伯投身军旅。
资料图片:王泉生前照片。
“军长”儿子公务繁忙不能回家
“儿子当上军长了,因事务繁忙还是不能回来,再等等,有时间我就回去了……”时至今日,王立本已经不能准确回忆出父亲代伯伯写的这封信是什么内容了。他知道奶奶不认字,父亲就这样在奶奶面前念着“信”,告诉奶奶一个个好消息,欺骗着这个老人……直至老人去世,这个“军长”儿子始终没有出现。
采访中,王立本给记者讲述了这个让人听起来内心悲痛的故事。
他的叔父和父亲得知伯父牺牲后,忍不住放声大哭。看着年迈的老人,叔父和父亲怎么也不敢告诉她王泉已牺牲的消息,生怕老人经受不住丧子的打击。为了瞒着奶奶,叔父和父亲隔三差五就买些水果糖、水果、糕点回来,“骗”奶奶说伯父在云南当了军长,工作忙顾不上回家,这些东西都是伯父捎回来的。
王立本的父亲每年都替伯父给奶奶写信,奶奶不识字,父亲就读给奶奶听。就这样,一封封根本没有邮戳的“来信”,一直持续了13年。
“我们家门前挂着光荣烈士的牌子,是蓝牌白字。别人家都是红牌黑字,奶奶问父亲,为什么自己家的牌子颜色和别人家的不一样。父亲‘骗’奶奶说是因为王泉的官大,所以颜色不同。”王立本说,只要有部队从奶奶家前经过,她就要到部队里找他的伯伯。
资料图片:王泉(左后)和家人。
看着儿子成婚的愿望没实现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那个年代里,王泉的母亲还是带着遗憾去了,书信频频报平安,却始终写不出老人期盼的婚姻、孙子……
王立本告诉记者,奶奶终没能看到伯伯成婚,是一辈子的遗憾。
年10月,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王泉再也坐不住了,多次申请赴朝作战。
实际上,王泉的婚期已近。年1月,王泉回家探望家人,这次回家,他把自己在革命队伍中谈了一个女朋友的消息告诉了家里。还带回去了一支印有“抗战胜利纪念”的派克钢笔,王泉非常喜欢这支钢笔,但他始终舍不得使用,就是为了送给弟弟王勤政。
在家中,他接到上级通知:立即奔赴朝鲜。就这样,还未来得及与未婚妻再见一面,他就匆匆入朝了。这一走,母亲想亲眼看见儿子成婚的愿望没有实现。
入朝后,王泉任志愿军第39军第师政治部副主任。此时,师已经创造了一系列战场辉煌。年6月9日,师政治部在朝鲜临津江附近召开会议,会议由王泉主持。却不料遭遇敌机轰炸,王泉和与会的大部分同志不幸牺牲。
从姻缘就在眼前,到无缘再见,在王立本眼中,没能见到儿子结婚可能是奶奶最大的遗憾。
年,王立本的奶奶去世,老人始终不知道儿子已牺牲的消息。
资料图片:王泉英烈证。
王泉,陕西礼泉县人,年生,年来到延安,在抗大政治班学习,毕业后在延长、定边等县参加地方工作,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1月,王泉出国作战,任志愿军第39军第师政治部副主任。年6月9日,王泉在朝鲜牺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