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萧条编织袋生意入冬
在中朝贸易最繁忙的4、5月间,鸭绿江公路桥上常常是货车首尾相接、排队等待过关,甚至在午夜时分,仍能听到加开的货运火车呼啸而过的汽鸣声。这是“吨袋”老于心中最美的丹东一景,如今却再难重现。他的吨袋专营店就开在鸭绿江断桥向西不足千米的商贸旅游区中,“你看这片地方哪还有商贸旅游的样子?”老于叹口气,他曾和一条街之隔的竞争对手“小小吨袋”垄断了整个丹东口岸的吨袋生意。
在他的吨袋店里,记者见到了这种被称为边贸“情报站”的塑料编织袋,各种尺寸型号的吨袋能够满足大到钢材、小到文教用品等货品的装卸运输,“往朝鲜发货必须用这种袋子”。而吨袋本身也是边贸的主要内容,“每年秋收一直到12月,口岸的二手吨袋就成车的往朝鲜发,朝鲜人收割庄稼用的就是这个。”老于介绍起吨袋的用途,也解释了为何不起眼的吨袋会得了“情报站”的殊名──吨袋的销售情况直接反映出边贸的兴衰。
“小小家80年代就开始做吨袋了,我是年才开始摸着门。”伴随两代边贸商的角色交替,老于和竞争对手的生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根本没有生意,年制裁开始就一直没缓过来。”乐天派的老于苦笑着,“过去一天就能走3车,一车8万袋。”老于快速计算着,“一个月我怎么也走70车,就是五百多万袋!”尽管每个袋子的利润仅以角计,但这对小本经营且需要大量压货的吨袋生意来说,已是非常可观的收入。
“我过去根本不做国内市场,赊账太厉害了,现在也得做了,之前,为了维护客户我还跑了30多公里去给人补送两个袋子,袋子我才挣9块钱!”这种几乎违背商业规律的经营策略,在老于看来仅是为了维持生意不死,“好在,我这舖子是自己的房产,水电都省着点,每个月人工再支去多块钱,还算能撑着。”而与老于的坚持不同,他的对手“小小吨袋”已因形势不利、经营不善等多重原因,退出市场。“制裁的影响是连带的,你看这商贸旅游区,过去洗浴中心、KTV、小饭店生意可红火了,朝鲜人来消费啊,现在怎么样,全都倒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