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战役后斯大林深受震动,态度转变苏
年11月1日,一场短促而激烈的空战,在朝鲜新义州上空爆发。
4架涂着中国空军标志的米格15,截击了一个美军B29轰炸编队,并且在空战中击落2架B29和为其护航的F82战斗机。
这是美军在朝鲜上空第一次遭遇真正的空中对手。
战斗结束后,4架中国空军涂装的米格15降落在沈阳的一个军用机场,但走出驾驶舱的飞行员却个个金发碧眼,都是欧洲人。
他们真正的身份是苏联空军,这次空战也是苏联空军第一次在朝鲜参加战斗。
苏联空军出现在朝鲜上空,除了军事意义之外,还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斯大林开始信任中国和志愿军了。
就在一个月前的莫斯科,中苏之间还在为苏联空军是否出动进行争执,这对刚刚形成的中苏同盟关系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年10月10日,周恩来在莫斯科与斯大林会谈,主要讨论中国出兵朝鲜的问题。当谈到苏联空军参战的问题时,出现了僵局。
本来已经答应出动空军的斯大林这时改变了意见,他提出:苏联空军尚未做好准备,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才能出动。这让周恩来十分震惊。
不仅如此,几天之后苏联又突然派莫洛托夫通知周恩来说,苏联空军即使出动,也只在中国境内驻防,不准备进入朝鲜。
如果真是这样,原定的中国出动地面部队、苏联出动空军的作战计划,就变成了中国单独出战。此时的中国东北,几十万大军已经完成了集结,正在积极准备入朝,中国领导人也在加紧作战的筹划。
但由于斯大林此改变主意,志愿军将失去空中掩护,陷入巨大的被动。中国不得不答复莫斯科:志愿军也将暂缓出动。
其实,斯大林所谓的“苏联空军没有做好准备”只是一个托词。
当时,不仅集结在中国沈阳的“别洛夫航空师”早已按照斯大林的命令整装待发,就连苏联境内的滨海边疆区,斯大林也早安排好了第32歼击机航空师第团,他们只要5~6天就可以开赴战场。
那么斯大林又为什么通知中国,苏联空军不准备进入战场呢?
这本来是朝鲜战争历史研究中的一个谜题,不过好在90年代苏联档案已经解密,根据历史档案,我们可以分析出斯大林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有两条:
第一、此时斯大林已经得到报告,美军先头部队已经越过了38线。
也就是说,朝鲜北部即将成为战区。而斯大林一向严禁苏联军队与美军发生直接冲突,由此他变得更加谨慎,不愿意显示出任何与美国公开对抗的迹象。
第二、斯大林对中国出兵朝鲜作战的决心,以及是否能取得胜利持怀疑态度。
中共军队虽然在国内很能打,但面对美军究竟有没有决心打?能打成什么样?斯大林并没有底。他表示空军晚两个月出动,就是要看看,中国军队是否能能在朝鲜战场站住脚。从而给自己留下一个回旋的余地。
谨慎的斯大林,从来都是两手准备。
收到苏联空军不过鸭绿江的通知后,经过慎重考虑和反复权衡,中国最高层很快作出了决定。
年10月12日,老人家召见苏联驻华大使罗申,通告苏联:中共中央经过再次讨论决定,中国将按原计划出兵。
两天后的10月14日9点,中方又再次通知苏联,“中国已决定10月19日出动12个步兵师,三个炮兵师,共26万人入朝。预计10天左右全军渡江完毕。”
老人家的决心已下。他说,“我们不论有多大的困难,志愿军渡江援朝不变!时间不推迟,仍按原计划。”
但这个决定其实很难转转
刚刚结束的二战已经证明,制空权对打仗有多重要。美军在欧洲就是凭借强悍的空中力量取得了连续胜利。此时的朝鲜半岛,驻扎着美国空军44个航空大队,大约架作战飞机,朝鲜的天空此时属于美军。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朝鲜人民空军已经被完全摧毁,中国空军的作战部队还在组建。
没有苏联空军的掩护,志愿军将面临美国空军的轮番轰炸,能否取胜成为悬念。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声令下,20多万大军还是跨过了鸭绿江。
仅仅一周后,年10月25日,志愿军入朝第一次战役打响,我军取得了绝对胜利。这一天后来被定为志愿军入朝纪念日。
接到战报,斯大林终于相信了中国抗美援朝的决心并深受震动。著名历史学者沈志华说:“看到志愿军一进朝鲜就跟美国人真刀真枪地干起来,斯大林既震动又感动。多疑而谨慎的他马上派出了空军。”
7天后,苏联空军投入战斗,于是爆发了本文开头的那场空战。
这次空战取得胜利后不久,为了更好的掩护志愿军,苏联整编现有飞行部队,新成立了第64独立歼击航空军。第64军的任务是,保护鸭绿江以南75公里之内的北朝鲜领土以及鸭绿江上的桥梁、发电站和大坝。
就这样,苏联空军开始执行掩护志愿军后勤保障线的任务。
到11月中旬,仅仅半个月时间,苏联飞行员就在这一区域击落了23架美国飞机。
不久后,增援而来的架最新米格15战斗机也陆续赶到。当这些最先进的喷气机投入战斗后,朝鲜整个空战局面都受到很大影响,美国空军所倚仗的B29同温层堡垒战略轰炸机遇到了极大的威胁,先后有多架被击落。
苏联第64航空军的飞行员们多有效地保护了鸭绿江附近的天空。
然而,空中形势依旧严峻。随着中国军队向南推进,后方补给线不断延长。遭到美军轰炸和袭击的威胁也日益严重,而苏联空军只奉命在鸭绿江上空作战,无法掩护中朝军队的交通运输线。
中国空军歼击机部队这时候虽然也在迅速成长,但飞行员数量依旧太少,掩护交通线还是要依靠苏联空军。
为了帮助中国空军,第64航空军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是:训练中朝飞行员,并且在作战中协助他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前线机场能执行任务的中国飞行员越来越多,不久后,中国飞机总数还超过了第64航空军。
于是越来越多的任务开始转交给中国空军执行,但比较复杂的任务,比如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拦截,还是要由苏联飞行员来完成,并持续到战争结束。
年后,苏军才逐步退出。空战主要由已经掌握喷气战斗机战术的中、朝空军承担。
曾担任中国空军司令的王海将军在其自传《我的战斗生涯》中也这样回忆:
“空战主要是苏联空军打的。后来的大机群作战,特别是与F-86大机群作战,仍由苏联空军唱主角,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协同其完成作战任务。因志愿军空军尚未经过夜航训练,还不具备夜间作战的条件,夜间作战的任务也由苏联空军承担。”
在三年的作战中,苏联人成功建立起了“米格走廊”,这里几乎成为美国人的禁飞区。
虽然苏联空军一直是空中作战的主力,但必须指出的是,他们的行动始终受到斯大林的严格限制。
比如,苏联飞机要消除一切苏军标志,伪装成中国飞机;所有苏联飞行员都要穿上中国的军服并写下保证书,宣誓绝不泄露他们曾到过朝鲜作战;苏联飞行员还不得在空中通话时使用俄语;战斗中他们被严禁跨越平壤-元山一线往南追踪敌机。
除此之外,苏联空军从来没有出动过轰炸机。苏军飞行员后来回忆说:“我们没有轰炸机,因为那不是我们的任务。”
中国的档案材料也证实,朝鲜战争中仅有的一次轰炸大和岛美军情报站的任务,是由中国空军第8师独立完成的。
从以上这些苏联空军参战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斯大林在使用空军的时候,始终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不允许苏联空军在前线协同中国地面部队作战。
斯大林曾说过,“前线的中国人只能靠他们自己的空军。”他所顾虑的,仍然是担心苏联参战的事实暴露后,会激化美苏矛盾,引发更大的战争。
其实华盛顿早就知道了苏联人的秘密。
美国飞行员不仅在空中看到了欧洲人的面孔,还在无线电中多次听到了俄语。虽然苏联飞行员被要求严禁在空战中使用俄语,但飞行员们在空战激烈的时候,难免会打破无线电静默。
但是,这些前线传回来的情报,都被艾森豪威尔政府束之高阁。华盛顿不愿与莫斯科激化矛盾,如果泄露出去,美国政府将面临与俄国开战的巨大舆论压力。
当时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HoytS.Vandenberg)将军还在记者会上公开宣称:“共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空军力量之一”,故意捧高中国的空军实力,以免暴露苏联飞行员大批参战的真相。
双方默契地共同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40年后档案解密。
不管怎样,苏联空军在中国抗美援朝战争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先后有12个苏联空军师以轮战的形式参加战斗,总人数为72,人。
根据已经解密的资料记载:苏联飞行员一共击落了架敌机、苏联高射炮兵击落了架敌机。自身损失了架飞机和人,其中包括名飞行员。中朝联合空军投入作战的有10个航空师(中国7个,朝鲜3个),共空战次,击落敌机架,自身损失飞机架,牺牲飞行员人。
尽管志愿军飞行员只承担了辅助作战任务,但他们在战斗中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年轻的中国空军正式从这里起步。(全文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250.html